4月24日至29日,第二屆地球與行星科學科普科教研討會暨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2025年科普工作會議在揚州盛大舉行。包括眾多院士、專家在內的百余位代表齊聚揚州,共同推動我國地球與行星科學的科普科教事業。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謝先德院士、趙太平研究員、丁翔研究員等多名專家參加了會議,同時參與"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科普巡講活動。

全體參會人員合影
在開幕式上,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謝先德作《院士要帶頭做科普科教工作》的報告,他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在科普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強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創作,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財富。他還介紹了自己在廣東省推動科普工作的經驗,包括組織院士進校園、開展科普講座等活動,鼓勵青年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謝先德院士致辭
在大會報告環節,馬躍良副研究員作了《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普工作:實踐與思考》的分享,介紹了廣州地化所近年來開展的科普工作。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圍繞地球與行星科學科普科教的多個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包括如何發揮科技工作者的優勢,將科學普及與科學教育有效結合,以及激發青少年對地球與行星科學的興趣等。

馬躍良作科普工作分享報告
會議期間,謝先德院士、趙太平研究員、丁翔研究員、黃曉函博士分別在揚州市朱自清中學、廣陵區紅橋高級中學、揚州大學、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揚州市東花園小學、揚州市育才小學、邗江區實驗學校西湖分學校、邗江區第一中學8所大中小學,以《小行星-隕石一隕石撞擊坑》《地球的饋贈:礦產資源與人類社會》《大氣顆粒物污染:你長啥樣?從哪兒來?》《神秘的海底世界》為題,開展了9場科普報告和科學家探索精神宣講活動,3700余名學生現場聆聽。這些活動為院士專家與師生們搭建了面對面深入交流的平臺,將地球科學的獨特魅力直接傳遞給青少年學生。這不僅拓寬了科普教育的渠道,更為青少年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科學家、感受科學魅力、了解科學知識的寶貴機會。

謝先德院士在揚州市朱自清中學活動現場

趙太平研究員在揚州市廣陵區紅橋高級中學活動現場

丁翔研究員在揚州市邗江區第一中學活動現場

黃曉函博士在揚州市育才中學活動現場
此次第二屆地球與行星科學科普科教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地球與行星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為推動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動力。廣州地化所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創新科普形式,提升科普質量,為我國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兩翼齊飛”提供有力支撐。
附件下載:

